杏鑫测速_恒驰多款车型试制车下线 或离上市更进一步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恒驰汽车多款车型的试制车已悄然下线。在今年4月举办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恒驰品牌旗下全系新车曾集体亮相,如今部分试制车的下线或将意味着恒驰汽车迎来正式量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据悉,恒大汽车最近小范围邀请了部分供应商去参观了恒驰的生产试制车下线仪式,恒驰1、恒驰3、恒驰5、恒驰6、恒驰7已经全部悄悄下线,最快明年就可以量产并交付。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恒驰汽车多款车型的试制车已悄然下线。在今年4月举办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恒驰品牌旗下全系新车曾集体亮相,如今部分试制车的下线或将意味着恒驰汽车迎来正式量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据悉,恒大汽车最近小范围邀请了部分供应商去参观了恒驰的生产试制车下线仪式,恒驰1、恒驰3、恒驰5、恒驰6、恒驰7已经全部悄悄下线,最快明年就可以量产并交付。
2021年7月30日,BMW合肥零件配送中心正式开业。作为BMW在华第六个零件配送中心,以及BMW在华第一个“绿色”库房,合肥零件配送中心投入运营后将辐射安徽、河南、湖北等中部七省,预计将占全国出货量的14%。合肥零件配送中心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BMW在中国本土化物流网络,将有效提升宝马售后零件配送的能力和效率,从而节省经销商和客户的时间成本,增强客户对BMW品牌的认可。这再次体现了BMW扎根中国、致力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作为BMW在华第六个零件配送中心,它为何被称为绿色库房?又为何选址安徽合肥而不是其它城市?它的投入运营后将给当地的客户带来哪些好处等媒体和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与支持副总裁康波博士一一给与解答。 记者:BMW在华第六个零件配送中心为什么选择合肥?都有哪些考量? 康波:合肥的交通非常便利,是区域性的枢纽城市,合肥零件配送中心投入运营后将辐射安徽、河南、湖北等中部7省,覆盖63个城市和125家经销商,能有效缓解上海、北京、佛山零件配送中心的仓储压力。 BMW零件配送中心落地合肥,离当地的经销商更近了,离客户更近了,客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7家合肥本地经销商可享受零件当日达的服务,大幅度提升效率,惠及近10万本地客户。 Q:作为BMW在华第一个“绿色”库房,合肥零件配送中心与之前的配件中心相比有哪些提升? 康波:合肥零件配送中心是BMW在中国第一个符合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级标准的售后零件“绿色库房”。优质的室内空气质量,充足的自然采光、通风,营造出更为舒适、自然的办公和生产环境。选购节能风机、水泵、LED照明以及动作感应系统优化能源利用,可谓将减碳节能落实到每一个建造细节。 此外,零件配送中心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今天你们也看到了,合肥零件配送中心有很多自动导航承载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它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将静态信息及动态信息同步处理,以3D传感作为双重校验,提高定位精度及安全等级,实现AGV自动识别、自动避障。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搬运效率与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物流周转周期。 合肥零件配送中心还率先应用了自动贴标签机器,将重复且繁重的贴标任务标准化和自动化。得益于更规范的操作,在准确率优化的同时、效率提升了50%,进一步达成了服务高效的目标。 Q:宝马在全国已经建了6大零部件配送中心,整体运营状况怎么样?未来有没有新的布局? 康波:BMW在全国将共有6个零件配送中心,分别坐落于北京、上海、佛山、成都、沈阳、合肥,覆盖全国五个销售大区;总零部件仓储面积将达到31万平米,相当于43个足球场那么大,为全国600多家经销商提供高效及时的零件供应。其中,全国将有135家BMW经销商可以享受紧急订单当日达服务,369家经销商可以享受紧急订单次日达服务,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零部件保障,满足客户更多修车、用车需求。 过去这五大零部件配送中心多次获得宝马集团全球物流金奖,其中北京、佛山零件配送中心还分别获得“宝马集团最佳零部件物流配送中心”,赢得了全球同事的尊重。 当下,我们在充分发挥6个零件配送中心的效率外,新的零配件中心也在积极布局,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明年在宁波余姚,杭州湾大桥下面将新增一个BMW零部件配送中心。无论是合肥还是余姚(零件配送中心),都将为未来5年内BMW在国内的物流网络布局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Q:合肥零件配送中心的投入运营,将为客户带来哪些好处? 康波:我们一直强调“以客户服务为中心” ,在中国客户年轻化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BMW客户服务与支持以“服务质量”为基石,以“价值、便捷、关爱”为核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效率是客户体验很关键的一环,BMW在中国正在全面提升服务效率,推行客户体验提升计划:面向预约机油保养套餐且不需要洗车的客户,承诺58分钟准时交车且超时免单;对于预约发动机基础保养套餐且不需要洗车的客户,承诺2小时准时交车;而通过小钣喷预约快修通道,承诺8小时高效维修服务。BMW通过优化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灵活、快速的服务体验。 要做到高效的客户服务,就得保证零配件的配送速度,合肥零件配送中心的建成,将有效提升宝马售后零件配送的能力和效率,从而节省经销商和客户的时间成本。
7月30日,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新能源汽车委员会在京联合举办了“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销量数据发布会”。内容包括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分区域终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重点城市终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全国To C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重点城市To C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全国及重点城市运营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前十名厂商、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前十名厂商等八部分。这是继5月14日第一场发布会后,双方举办的第二场发布会。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理事长陈伟农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全国工商联经销商商会新能源汽车委员会领导出席会议。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务林博士代表合作双方发布了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数据,对纯电动乘用车相关终端数据进行了重点解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两个行业机构进行了回答。 2021年二季度,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6.6万辆,占当季乘用车总销量的11.24%,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增长13.41万辆和3.28%;其中纯电动车销量达到46.3万辆,占当季乘用车总销量的9.19%,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增长10.33万辆和2.56%。今年第二季度纯电动汽车的占比高于第一季度,6月的占比突破10%,而二季度全国乘用车终端销量比一季度下降近40万辆,可以看出我国燃油车市场出现一定的萎缩,纯电动汽车成为汽车市场的增量。两个行业机构预计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40万台。 2021年二季度,纯电动乘用车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市场的终端销量,呈现出一条从高到底的曲线。最高的华东地区上半年销量达到34.3万辆,东北地区虽然因天气因素影响纯电动汽车使用但相比第一季度仍有增加。我国纯电动汽车在区域的消费数量及占比变化,对我国纯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1年二季度,全国13个重点城市纯电动汽车销量及占比数据表明,大多数城市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和占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重均比一季度提高,销量最高的上海达到34040辆,占比6.01%,最低的青岛也达到5219辆,占比0.92%。当然,观察市场不能只看一线城市、限购城市。如果把限购城市和非限购城市分开来看,会有很大的不同。从6月数据看,非限购城市占比已经超过六成。由此可以判断,非限购城市及乡村镇将是新能源汽车增量的重点地区。 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车全国To C端销量数据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新能源乘用车和纯电动汽车TO C端的销量比一季度增加,但占比分别下降3.54%和4.97%。与之相对应的,是13个重点城市营运车辆的销售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上海为3430辆,比一季度的1926辆增长1504辆,青岛为1786辆,比一季度的465辆增长1321辆。代表车型主要为广汽埃安的Aion s、荣威Ei5、比亚迪秦等,这些车型属于传统车企生产,传统车企在降低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能够满足运营车辆的属性。这说明新能源汽车销售进入的市场竞争阶段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出行公司的上牌量在第二季度开始恢复。 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车终端销售前十名厂商为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亚迪、长城、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蔚来、理想、长安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与一季度相比,上汽乘用车入围并跻身前五,小鹏汽车紧随其后(位列11名);二季度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汽车终端销售前十名厂商为比亚迪、长城、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蔚来、理想、长安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小鹏、北汽新能源。与一季度相比,上汽乘用车入围跻身前三,部分自主品牌未进前十。从今年上半年每月厂商排名看,厂商和位次均有较大变化,说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进一步分析看到以五菱、欧拉、奇瑞新能源、特斯拉、蔚来等终端销量具备哑铃型市场结构的特征,体现出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经济和高端车型更加受到市场的追捧。另外数据结果表明传统与新势力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不同车企对自己的车型目标市场的清晰定位在竞争中将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上半年的数据,王务林博士认为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基本进入市场竞争阶段,随着我国政府对“双碳战略”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纯电动汽车在市场中的占比将呈总体加速上升趋势,市场结构未来会有深度调整,随之带来的相关产业机会点颇多,关键产业链的企业未来会有更大收益。
2021年7月30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以下简称“中消会”)以线下和线上直播的形式在北京成功举办“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分享会”。来自行业组织、汽车企业、科研机构及新闻媒体等参会代表共同见证了车内气味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发布,分享会吸引来自线上和线下共计4000余人参会,获得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随着消费者对于健康环保需求的日益增长,车内健康已逐步涵盖空气质量(包括车内异味和VOCs物质散发)、颗粒物过滤、噪声、禁限用物质、电磁辐射、微生物、防过敏等领域,其中车内异味是消费者对于车型健康环保品质的第一印象,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季节因素、供货周期、仓储条件等问题,部分企业量产车型气味性能差于研发或管控目标,长此以往将降低消费者信任度,影响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在技术层面,由于车内气味问题的复杂性,汽车企业在气味管控方面仍存在技术难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致辞 为深入分析行业车型气味性能现状,提供气味改善技术支持,降低消费者健康疑虑,2020年初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指导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等行业机构、并联合天津医科大学等医学机构以及汽车相关企业成立了项目组,启动了《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本次发布的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是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车型进行深入的气味调研分析、气味物质解析和气味综合分析。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冬昶致辞 市场调研部分,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平台的调研结果显示,截止2021年6月底,我国车内异味累计投诉量高达27728宗;在汽车品牌投诉方面,自主、合资和进口品牌均有涉及;在投诉车主信息方面,男性车主占据九成以上,说明男性车主对于车内异味问题更为重视;从投诉车主所在地区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占据了全国3成以上的投诉量,说明上述地区的人群对于车内异味的敏感度较高。 数据分析部分,2021年上半年完成10款车型的气味数据采集工作,并针对近两年的采集车型开展了整体车型气味结果分析和典型车型性能解析分析。 整体车型气味结果分析方面,锁定的高风险气味物质主要是芳香烃类、醛类、酯类、醇类等物质;常温检测下,有32%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5个;高温检测下,有36%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14个。常温检测下,有64%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3.4级;高温检测下,则有48%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3.8级。在两种检测条件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气味类型是皮革味、发泡味、溶剂味和刺激味,个别车型出现了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气味类型。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减少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降低气味客观强度、改善气味类型等方面,部分车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外聘专家刘雪峰分享研究成果 典型车型性能分析方面,综合考虑车型销量和异味投诉量,兼顾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和中高端车型的高关注度,选取了10款车型进行深入的性能解析,给行业企业车内气味管控过程中,提供部分思路与方法借鉴。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车内异味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汽车企业应当持续关注;行业VOCs八项物质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汽车企业应继续加大车内空气质量管控力度,保证产品合规;行业车内气味性能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个别车型表现为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类型,容易引起异味投诉,应重点管控。 下一步,中消会携手中汽数据等行业组织、医学机构以及汽车相关企业持续深入开展车内空气质量技术研究工作,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帮助汽车企业提升车内气味管控技术,增强我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汽车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