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参加了汽车服务世界超级大会,期间不少嘉宾都分享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看好,包括华胜的周大军,也分享了用新能源业务再造一个华胜。 相较于燃油车的业务,新能源似乎更代表着未来,在这一点上,嘉宾们达成了共识,并纷纷说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5%到60%,燃油车业务将面临着岌岌可危的态势。 现场一个做燃油车配件业务的朋友问我:”既然新能源汽车到渗透率这么高了,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要考虑转型了? 我说:“燃油车的配件业务,至少还可以做20年以上,之所以这么说,原因非常简单,就是燃油车数量,现在占到汽车总保有量近96.7%的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只占到3%多一点,他们说的未来60%的渗透率,是故意用这个数字唬人的,让一些不明就理的人,误以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很大,从而产生了误判。” 数字误导 什么是渗透率?渗透率不是市场占有率,而是某个时间段,新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售总量当中的占比。 如:这个月新车销售总辆是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卖了2万辆,那渗透率就是20%。 渗透率,是只讲增量,不讲存量的比率。 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总量刚刚突破1000万辆,而我国汽车的总保有量是3.12亿辆,它的占比只有3% 即使如嘉宾所说,未来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突破60%,总保有量达到8000万辆以上,那在汽车总保有量中的占比,也不过是20%左右,其中80%还是燃油汽车。 所以燃油车配件业务,做个20年以上,根本不成问题。 那么嘉宾为什么要用渗透率这个数字唬人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用占有率的数字唬不住人。 如果嘉宾说: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占有率,将从现在的3%,突破到20%。这样的说法,虽然是事实,但根本没有上面那个数字有冲击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恐惧。 营销的本质,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希望,来贩卖自己的观点和产品。 就像很多食品生产商,会宣传自己的食品“99%不含脂肪”,而不会说“含1%的脂肪”,因为前一个数字更有冲击力,而后一个数字不仅没有冲击力,还会让人产生防备,进而在食品销量上,没有前一种数字宣传卖的好。 同样,用60%的渗透率,会让大家造成一定的错觉,以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流了,大家都在买,如果买车不买新能源车的话,就变成了反主流。 利益立场 嘉宾用数字误导大家,除了制造关注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言论立场,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 比如曾经的“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概念,是美国高盛公司想在新兴的国家里,寻找投资机会,从而包装出来的概念。他们希望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投资人的跟风热捧,从而在这些大型经济体的国家,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机会。 新能源产业也是一样,现在之所以炙手可热,除了大的环境使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有利益可图。 就像蔚来的老板李斌说到:“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这样的说法,也是利益使然。虽然他的言论引发很多人的攻击与群嘲,但是哪个老板又不说自己的产品好呢?只是很多人说的更委婉一点。 人站的立场不一样,言论与观点就肯定有所不同。 新能源汽车现状 这次国庆开车回家,原本六七小时的车程,开了十五个小时,这还是为了赶时间,中间只去了一次服务区,加了一次油,不然时间还要更长。 如果开电动汽车回家,我想没个二三十个小时,根本到不了家,一方面是里程需要,中间要多次到服务区排队充电,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又怕开空调、开高速,而恰巧国庆前几天又非常热,充电的频次要更多一些。 所以跑长途,相较于电动汽车,还是燃油车更靠谱。 另外,电动汽车除了存在充电难的问题,还存在各地的充电桩分布的极为不均匀,从下面的地图可以看出,充电桩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气温相对较高的城市,像东北、西北地区,充电桩实在是少的可怜。 这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电池的自身原因——特别怕冷。 如果你在东北开车,一辆续航600公里的电动汽车,在那里冬天只能跑240公里左右。虽然燃油车的续航里程,也有一定的水份,但里程也最多少两成,不像电动汽车,少了近六成。 再者,新能源汽车的保险费用、维修成本,都比燃油车高出不少。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保险杠里,集成了很多昂贵的高科技产品,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传感器摄像头;另一方面很多新能源汽车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使得维修成本非常高。 如:同样是一起轻微的追尾事故,后尾门凹陷,大灯损坏,普通燃油车维修最多花个几千块钱,而有些新能源汽车维修报价,能达十几二十万。燃油车是几个零件坏了换几个,而采用一体化压铸的新能源汽车,却要整体换掉。所以保费高、维修成本高,也是必然。 当然,这里说的新能源汽车现状,并不是看衰这个市场,而是觉得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燃油车还是绝对的主流,这个从汽车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 当事实与理论不相符时,一定是理论错了。 但是,从目前的势头来看,燃油车产业的投资机会,是远远没有新能源产业多的,所以新能源汽车受资本、媒体关注程度,也远远大于燃油车,再加上国家的产业引导、碳中和的既定目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 不过,对于做燃油车售后业务的人来说,也不用太紧张,因为燃油车的基数摆在那里,再加上配件业务的滞后性,做个20年以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企业居安思危是非常有必要的,寻找增量市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不是要做行业的探路人,这个要结合自身的体量去考虑,有时候当你体量不够大时,新业务的摸索,除了付出高昂的成本,还非常有可能为行业的大佬点了灯。所以当新业态来临时,不要慌,让子弹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