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_风口将至?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乱象亟待解决
千亿市场催生行业乱象 然而,受行业不规范,政策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目前实际流入工信部“白名单”企业的动力电池比例较小。此前新华社曾撰文揭露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乱象,称部分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有业内专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与当前政策监管和产业规范“滞后”有关。 面对高额利润,促使“小作坊”在不断加速动力电池的回收。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正规渠道电池回收利润中,电池梯次利用的利润大概是电池回收价格的15%左右,而非正规渠道的利润要比这个更高。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小作坊”在将电池回收后,普遍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将其进行拆解,将钴、锂等贵金属提炼出来进行销售。以不可再生的钴金属为例,截至发稿时的最新价格为34.65万元/吨,而历史最高价格曾达到每吨60多万元。 行业乱象不断 探索多种可行解决方案 事实上,与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在电池回收领域起步稍晚,相关政策法规稍显“滞后”,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尚不完善。不过,从2016年-2018年工信部及各部委密集发布的一系列与电池回收有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电池回收行业是非常重视的。其中,2018年2月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意义重大,办法不仅明确了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建立了统一的溯源信息系统,同时还要求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及时通过溯源信息系统上传动力蓄电池编码及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鼓励以车企为主建立一体化溯源监管平台,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企业全部纳入回收监管体系中,如汽车经销商、汽车贸易商、机动车报废回收企业等,由政府对回收流程统一监管。特别是机动车报废回收企业,现行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虽然有关于新能源车报废的内容,规定了回收拆解企业应将报废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数量、型号、流向等信息录入国家电池溯源平台。但对于新能源整车报废的规定并不明确,其中条款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不齐全的,只需要机动车所有人书面说明情况即可,并未强制必须整车报废。这样未来就有可能出现新能源车在缺失电池的情况下进行报废,动力电池的流向也就无从查起。 再次,目前国内电池回收企业“正规军”数量较少,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电池回收企业只是“推荐性”的合作企业,代表的是行业规范,而并非是强制性的市场准入门槛。因此,某家企业只要经营范围允许,且环评、安全合规,就可以开展电池回收业务,这样也会造成监管层面的困难。因此,建立一个适当的行业准入门槛,采用认证机制,并在政策层面给予认证企业支持,比如各类补贴等,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鼓励和引导更多有实力的回收企业进入监管体系。更重要的是,希望国家层面能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惩罚政策,对于非正规电池回收经营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