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_与Taycan共平台 奥迪RS e-tron GT原型车亮相CES 2021
奥迪RS e-tron GT原型车 此外,官方表示这并非最终参数。待新车上市时,奥迪RS e-tron GT的续航里程和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奥迪RS e-tron GT原型车 此外,官方表示这并非最终参数。待新车上市时,奥迪RS e-tron GT的续航里程和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上汽“十四五”的国际市场目标并不是大放卫星,这一切有着“十三五”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作为基石。正如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所说:“上汽在中国市场上的耕耘,应该说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服务包括我们的品牌与承诺,我们还是很有自信的。相信十四五我们一定是厚积薄发,会达到我们的目标,取得我们阶段性的战术设想。” 2020年,上汽集团实现海外销量39万辆,同比增长11.3%,在疫情之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逆势增长,超过中国车企海外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MG品牌在海外“大卖”23万辆,连续两年夺得中国出口单一品牌冠军,销量是第二名的一倍。在欧洲发达国家,上汽自主品牌MG和MAXUS销量超过4万辆,创出中国车企最高历史纪录。 在余德看来,上述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上汽集团系统化的体制,可以有规划地进行全球布局,其实在抓住了疫情带来的危机中的“机遇”,在全球供应链停摆的情况下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在2020年,当所有的海外市场销量都出现四成左右下滑时,只有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的市占率较2019年翻了一番。以MG HS为例,其在泰国、南美与埃及的细分市场中均将销量冠军收入囊中。 以往中国车企出海通常只做贸易不做经营,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缝隙打法”实现少量出口,这种“只卖不管”的短期行为已经被市场否定。作为中国唯一一家有系统、有规划、成建制“走出去”的汽车企业,上汽构建了集研发、营销、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等为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产业链,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优秀的本地化产品和服务。“全产业链出海”成为上汽快速拓展海外业务的坚实基础,也将为其它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提供助力。 新能源、智能网联两大“杀手锏”成为差异化竞争优势 产品品质上,MG EZS成为Euro NCAP历史上首款获得五星安全评价的纯电动小型SUV,MG HS荣膺欧洲和澳洲“双五星”安全评级,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良好声誉。依托强大的产品力,上汽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上产品定价高于国内,积极树立“中国制造”高品质形象。 打造“百年老店”,不仅需要完善的网络和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品牌作为支撑。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中,贴心地发现用户真实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上汽的目标是做“有个性、有温度”的品牌。比如疫情期间,推出特殊的“草坪交车”服务,实现一对一上门交车。比如智能化,绝不是千篇一律的“语音开天窗”,仅仅是在车内环境氛围方面就有大量的差异化需求。意大利消费者喜欢在车内欣赏音乐,德国消费者偏爱安静的驾驶环境,南美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热闹喧嚣。基于精准的用户洞察、强大的核心技术和贴心的服务意识,“有个性、有温度”的品牌将更快地走进海外消费者的生活。 十三五期间,海外业务已成为上汽重要的新增长极。十四五期间,上汽将坚持全力推进“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新四化创新,重点瞄准海外市场,用技术优势赋能海外业务,以产业链协同推动跨国经营,加快提升海外盈利能力。至2025年,上汽将力争迈上全球汽车企业前五新台阶,成为具有产业全球竞争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的万亿级汽车产业集团,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凭借更绿色、更便捷、更智能的出行服务和产品,为全球消费者开创更美好的汽车生活。
4月19日宝马集团宣布,得益于汽车交易价格的上涨和中国地区强劲的需求,该集团第一季度收益较去年同期反弹地更为强劲。初步数据显示,宝马集团一季度税前利润同比飙升370%,至37.6亿欧元(合45.3亿美元),在各主要地区以及集团各品牌的销售额均有所增长。 沃尔沃汽车已经与中国最大的叫车公司滴滴出行签署一项协议,将为后者的自动驾驶技术部门提供车辆,用于其自动驾驶测试车队。据悉,沃尔沃将提供配备后备转向和制动系统的XC90跨界车,滴滴自动驾驶部门将把这些车辆与其新的自动驾驶硬件平台滴滴Gemini集成。 戴姆勒计划在德国开设一个新的软件园区,并增加1,000名软件开发人员,以为电动汽车开发新的MBOS操作系统。该园区将设在戴姆勒位于辛德芬根市的S级工厂,并帮助戴姆勒与特斯拉展开较量,并抵御硅谷科技巨头带来的挑战。
题图来自“外部授权” 财报显示,图森未来第一季度营收为94.4万美元(约606.5万人民币),同比增长264%;净亏损为3.85亿美元(约27.74亿人民币),同比扩大约1392.25%。截至2021年3月31日,图森未来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09亿美元(约32.7亿人民币)。 据图森未来介绍,截至2021年3月31日,该公司共获得了1200辆自动驾驶卡车新订单,并在在4月又获得1000辆订单。截至目前,图森未来总共获得了6775辆卡车订单。 图森计划在2024年与Navistar联合生产一款自动驾驶半卡车,该卡车可以在没有人类司机的情况下在高速公路和地方道路上运行。对此,美国银行分析师Ken Hoexter认为生产带来的效益增长则要到2027年才会全面显现。 图森未来成立于2015年,其主营业务是面向全球提供无人驾驶卡车货运服务。该品牌最初创立于中国北京(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国加州圣迭戈,随后在中国上海、河北和美国亚利桑那州设立了研发应用中心。
Model Y(图片来源:特斯拉) Troy Teslike是一个监测特斯拉全球交付的用户,他透露了一些有关该公司计划的信息。据悉,特斯拉将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从中国将Model Y出口至欧洲,特斯拉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他们在欧洲获得了大量订单,而柏林超级工厂很可能无法按照此前制定的日期开始生产汽车。 此外,Troy Teslike还表示,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Y有着很高的质量,该工厂的制造失败率(Build Failure Rate)不足3%,达到了业界较高水平,体现出了特斯拉的卓越。特斯拉柏林工厂在投产之后,其目标制造失败率为2%以下。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柳长庆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中长期重大发展战略,也是“十四五”及以后,中国汽车行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的核心主线。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廉玉波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夕勇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部总经理 潘吉明 不过,在廉玉波看来,电动化技术已经进入到快速成长期,而智能化技术仍处于孕育阶段。一方面是功能需求增长、成本快速下降的压力,同时还面临多样化技术路线的选择,技术瓶颈和不确定性将关系到行业下一步的发展。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部长黄智雄则乐观地认为,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如果把握得当,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实现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天赐良机。 “智能汽车是‘十四五’非常重要的新领域,希望通过努力构建中国标准的智能汽车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总结道,“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和协同下,到2025年中国标准的智能汽车体系基本形成,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等完整体系基本构成。”
福特Mustang(图片来源:福特) Brown认为:“工厂应该恢复生产。”他还与Hendrick汽车集团的Rick Hendrick讨论过这件事情,“当我与他们的门店直接沟通时,他们告诉我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缺少新车库存,工厂生产的汽车数量不够。” Hendrick集团在全美拥有95个经销商分店。 虽然新冠确诊人数涨至新高,但车企们仍正在努力弥补差距,产量正接近于疫情前水平,但库存仍然较少。行业机构表示,10月,美国汽车和卡车新车数量较去年同期将近少100万辆。 另外,Brown警告称,缺少可靠库存提振了二手车市场的新公司,例如索尼克汽车旗下的EchoPark和Carvana公司。
3月23日,固特异“飞足e购”项目北京站启动仪式圆满举行。通过“飞足e购”项目,固特异将在华全面开展深度分销战略,以科技创变赋能渠道发展,革新现有的产品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即时触达用户,实现品牌在万物互联时代中的飞跃式发展。 “飞足e购”项目启动仪式活动现场 作为轮胎行业的先驱者,固特异自成立以来便专注于科技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当前,电子零售商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正在改变轮胎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了与时俱进,固特异基于全新的市场环境,推进深度分销战略,打造“飞足e购”项目,优化当下的销售模式与消费者服务模式,帮助传统经销商向数字服务商转型,进而释放业务发展潜力,提升品牌价值。 “飞足e购”项目启动仪式领导合影 此前,“飞足e购”项目已经在海外率先上线,商业模式十分成熟完善,具备多重优势。该项目拥有丰富多样的高端轮胎产品,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原厂配套轮胎等小众高端产品,带来丰富便捷的轮胎选择方案。同时,“飞足e购”项目比传统的销售渠道更加简洁高效,能够帮助服务商、零售商快速找到所需的轮胎产品,提供准确的产品介绍,最终为消费者提供可靠高效的交付和供应服务。 “飞足e购”项目还将不断优化升级,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满足用户越来越多元化的使用需求。对此,固特异中国区总裁张沁先生在启动仪式中对项目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与期望:“未来,轮胎市场仍将持续发生变革。我们将全力以赴,让全新的在线订购平台越来越完善,确保合作伙伴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和便捷的采购流程。” 固特异中国区总裁张沁先生致辞 目前,“飞足e购”项目已在武汉、成都、郑州等多个重点区域城市上线,本次正式登陆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将有效辐射华北大区市场,加快深度分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速度,最终形成南北联动、多极辐射的深度分销渠道网络,全国将有机会享受简洁高效且价格更具竞争力的轮胎服务。 通过“飞足e购”这一商业模式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固特异将进一步加深与服务商、零售商的共赢合作关系,实现更多的业务增长,用更加卓越的产品与服务回馈消费者,为全球轮胎行业注入崭新发展活力。
3月29日,在长城汽车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上,长城汽车公布了其在氢能领域的发展战略:“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以及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未来氢燃料电池的车型也将会成为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的主力军之一。 1.构建“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 2.推出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 3.采取“商乘并举”的模式,通过场景探索带动技术及产业发展,加速产品落地; 4.已建立430余人的国际研发团队和“四国五地”全球化研发布局,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0亿元人民币。 作为最被看到好新能源车型之一,氢能车型具有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低温适应性优于锂电池车、环保效益明显等优势。但同时目前又有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不足之处,想要正式推向市场的确需要一个完整、完善的生态场景才会更加顺利。因此,长城汽车在氢能产业上做了非常全面的布局。 长城汽车公布的“一体化供应链生态”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氢、下游核心产品,其中上游制氢方面,长城汽车将采用新一代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技术,能实现20%的光电转换效率;储氢方面,采用氢+电储能系统,提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存解决方案;核心产品方面,长城的氢能源相关技术将全面供应公交、大巴+重卡、物流车+乘用车三大应用平台。 目前长城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先期布局了北京新发地农批物流、雄安新区砂石物料专线重卡运输、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运输等标杆燃料电池示范项目,示范车辆规划数超千台,包含乘用车、重卡、物流、公交,甚至于船舶、热电联供等多种应用场景。 “氢柠技术”是长城汽车氢能战略的技术核心支柱,也是长城汽车柠檬平台核心技术路线之一,涵盖了氢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储氢系统及核心关键部件。官方把“氢柠技术”总结为“1+3+5”, 即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3大技术平台和5大性能优势。 其中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可以根据氢能整车的需求从上至下快速的定义、分解、仿真和设计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零部件和材料,通过试制试验从下至上对材料,零部件,子系统和系统的设计和工艺进行逐级验证和迭代,从而确保产品的高性能,高质量和低成本。 3大技术平台包含氢电平台(HE)、电堆平台(HS)、储氢平台(HP),氢电平台(HE)具有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大功率,高功率密度的特点。电堆平台(HS)已开发完成第一代单堆额定功率150kW,峰值功率160kW燃料电池金属板电堆,功率密度达到4.2kW/L以上。储氢平台(HP)包括70MPa IV型储氢瓶、70MPa瓶口阀和减压阀,以及储氢系统的集成和控制。诸如燃料电池堆、减压阀、IV型储氢瓶等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而5大性能优势方面,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储氢系统及关键部件等多方面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支撑氢燃料电池汽车真正实现高效率、高性能、长续航、全气候行驶和全领域应用。 如字面意思一样,长城氢能车型未来会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领域双轨并进,但国内是通过商用车带动基础设施,再通过基础设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所以前期长城氢能车型的落地也主要在商用车市场,如果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目前长城已经京津冀已经先期布局了一些物流运输上的氢能车型。 当然,先期也不是完全忽略对于乘用车上的打造,今年长城汽车将会推出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并在全球率先完成100辆49吨氢能重卡应用项目落地。此外,按照长城汽车的规划,2022年,首支高端乘用车服务车队将出现在冬奥会的舞台上;2023年实现核心动力部件推广数量国内领先,2025年剑指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 做了这么大的规划,那长城氢能战略的背后是一只什么样的团队在支撑其发展呢?据官方介绍,在研发投入上,长城汽车会再投入30亿元用于氢能领域研发,以达到万套产能规模。同时,长城汽车汇聚来自欧美日等多国超十年氢能技术研发经验的外籍专家,打造国内最大的氢能技术研发团队,目前关键技术国际化研发团队已达430余人,Ø中外籍专家有53名之多,硕博比例达到50%以上。此外,长城汽车还构建了“四国五地”全球化研发体系,为突破氢能核心技术打基础。 总得来说,长城在为氢能事业的发展做了充足的准备,并且也有着极大的信心未来能在该领域发光发亮。 在整车制造方面,燃料电池系统以及储氢系统都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如何突破燃料电池零部件关键技术,是每一家致力于发展氢能事业车企需要面临的问题。而长城不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且还布局的更深、更广,可见其决心。站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风口上,我们也希望长城能够走的更好、更远。
3月29日,长城汽车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在保定哈弗技术中心正式举办,在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正式公布了氢能领域发展战略,包括“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以及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在发布会后,58汽车也第一时间参加了对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先生以及长城未势能源董事长张天羽先生的专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长城氢能战略信息以及消费者更加关心的问题,以下为专访的实录。 媒体:我有两个问题问下穆峰总,第一个问题长城汽车是所有车企中首家发布全产业链氢能战略的车企,对于长城来说,是否认为目前纯电动车不是新能源车的终极形式? 第二个问题,2021年要发布一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是量产车吗?配合量产车现在有成熟的供氢网络吗?氢燃料车的成本是否达到市场可以接受的界限了? 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 穆峰:第一个问题,所谓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之争,要讨论这个话题应该从2012年,行业内围绕燃料电池、BEV还是PHEV,这三条路线,到底哪个路线?当时讨论的非常激烈。实际上我印象里面一直到2017年,不管是政府还是行业内,并没有达成共识。但事实上市场给了我们一个结论。BEV、PHEV经过我们国家10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扶持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看到PHEV市场集中在13~20万元的区间范围,BEV的价格范围从2、3万一直到50万之间都有,我说的是中国品牌。有此来看,PHEV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政策驱动市场首购群体,从市场上来看,现在看不出爆发趋势,实际上量很难,要坚持。 BEV方面,主要是聚集在8万以下的市场和20万以上市场,整个BEV市场呈现“哑铃型”的市场形态。但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关注核心两个点: 1、动力路线和传统燃油车相比形成了一个全新赛道,因为消费者不管你是BEV还是PHEV,消费者只要驾驶体验。而PHEV相比BEV而言,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全新的赛道。但是BEV是存在可能性的,而且针对于两个新爆发的市场,已经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 2、品类转化成本。虽然我们讲环保、绿水青山,但是消费者、特别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一定是品类成本。第一、我在市场里面切了一个全新赛道,第二当我的品类转化成本为零,或者接近为零情况下,就意味着市场会有爆发式增长。 关于燃料电池,现在成本比BEV成本要高,燃料电池相对于BEV而言,如何能切开一个相对于BEV而言的全新赛道,从驾驶感方面就需要和纯电池驱动完全一样的体验。但是从BEV角度来看所谓新赛道,智能移动空间和未来的场景化延伸方面来看,BEV依赖于大的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依赖于自身动力电池加上储氢罐,二者合一。燃料电池比动力电池提供的能源要多,就意味着在相同蓄能力的前提之下,燃料电池应用空间会形成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它具备开放新赛道的一个可能。 第二个品类转化成本,虽然说燃料电池因为成本比较高量没有上去,但是我们看未来成本时候,会重点考虑两个概念。第一,设计原价和商用原价,设计原价判断技术路线,商用原价是判断市场、企业激励的一个指标。从设计原价角度来分析、把BEV打散来看到底系统构成是什么样的?比如今天发布会上陈总(长城未势能源总裁陈雪松)讲的HE氢电平台,HS电堆平台和HP储氢平台,我在判断燃料电池研发成本,或者量产成本的时候,我不会看现在的成本,我会找结构类似的产品来进行迭代、替换。比如空压机,我可能拿涡轮增压去做迭代。等产品上量以后,燃料电池是存在比BEV成本更低的可能,因为电池的成本受限于我们一些矿物资源,不管是现在的锂未还是来的钠,但是氢能源时代,相对于整体结构来看,除了转换贵金属受限于成本以外,驱动系统上看不到真正的成本瓶颈。现在看成本高是因为体量的原因,没有形成批量所以成本高。未来一定是BEV和FCEV的并存,然后我解释为什么并存? 如果就能源整个大格局来看,BEV是分布式的智能储能节点,而像燃料电池是集中式储能。核心点今天几位专家都讲了,扩大绿电利用,降低绿电成本,如果我们做太阳能发电,每度电成本能控制在1.5毛到1毛之间。但太阳能、风能发电都存在着不连续的问题,这是绿电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用氢来做集中式储能,然后再来应用多少瓦,这相当于一个成本很低路线。但是电动车,所要应对的是类似于发电厂的削峰填谷的运营模式,作为智能主节点去做,从能源格局上应该形成大量效应,免费用绿电。目前来看,未来用氢不一定免费用,可能还得补贴,这是比较现实的情况。 今天透露的这个车,是一个典型量产车型,是一款C级SUV,轴距在3米,整车长5.2米,7人座SUV,NEDC续航里程大于等于840公里。 媒体:请问穆总,关于零碳时代下氢经济概念,您认为氢经济产业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 穆峰:我认为未来的氢经济是一个氢社会概念,就像刚才我们聊到的一个集中式储能,是一个氢社会。如果要谈具体应用,我们可以先设想一下未来整个氢经济的应用场景,我们身边所有环节可能都会用氢。先从身边环境来讲,比如我们现在有太阳能热水器,未来是不是有一种可能,用太阳能发电,制氢之后储存起来,转换成我们空调、家用电器的一些日常应用,这是未来氢应用可见一个场景。 另外我们也可以想象氢作为一个方便储能的介质,运送也很方便,管道或者氢罐物流,如我们一些中型、大型、或者重型的商用车辆都可以。刚才忘说了一个点,氢能领域商用车应用更广。举个例子,一台载重50吨的重型商用车,装了电池以后会变的很重,车越重续航就越短,产生恶性循环,但是氢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加一个氢罐的重量无非就是5、6公斤。所以未来商用车辆的应用场景,我们也是能够看见的。 此外,针对储能,大家都知道阶梯电价,根据工业的阶梯电价的应用场景,这个优势会更凸显一点。如我们可以在平价时段用一些便宜的电,但电压高的时候,用氢发电,一方面自己用,一方面维持电网的波谷平衡。 除了这种家用储能、工业储能、交通储能以外,还可以举行一些活动。例如,我们在阿拉善做了一个越野活动,在那种场景用电很困难,但是可以用一个车拉几个氢罐,完全不再依赖于基础设施,自主发电。 综合来讲,我们会把氢能源的发展讲成氢社会,即社会的所有环节,所有细节可能都会用到氢,未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使用场景,我们叫做“绿电蓝氢”,真正实现碳中和。 媒体:请问张总,再新的技术也需要落地,不知道咱们针对氢能的基础设施怎么考虑?怎么解决? 长城未势能源董事长张天羽 张天羽:未来三年是技术应用的示范期,实际上电池的发展历程很长,在国际上也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美国最早登月的月球车就是燃料电池的。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在车端技术上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只是现在推广数量比较小,成本相对较高。真正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更大的问题在于它产业链的冗长,从可再生能源、到制氢、加氢站再到最后的应用。 所以未来三年国家提出明确方向,国内是通过商用车带动基础设施,再通过基础设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外我们能够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了这个产业链,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过去三年内,全球在氢能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是2600多亿美元,在接下来真正的实施过程当中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而长城汽车也是国内首个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的中国企业。 类比于国内十年前的动力电池发展,初期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民营企业在推动,但是现在燃料电池发展初期,中石化在未来3到4年规划了1000多家加氢站,国家能源战略也在基础设施方面准备大量投入,给我们的技术发展一个很大的激励。所以,未来三年到四年将会是我们氢能发展的一个示范期。 为什么今天讲全产业链布局,目的在于通过优质合作伙伴真正把上下游串联起来,示范期要考虑不同的商业模式、合作模式,真正实现接近实现商业运行的模式。我们也在和能源企业积极交流,上游制氢、加氢站,联合配合下游搭建氢的综合应用。 媒体:请问张总,在储能这个领域,我们用到的电池是什么样的概念?因为氢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储存用什么样的电池,是氢燃料电池,在不断加氢过程当中,使用这个电池中间还有转换吗?生产电的时候,从氢变成电的过程中,再从电到储存转化成电能过程当中,不知道整个过程是什么样?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整个储能领域细节。 张天羽:简单理解一下,纯电动汽车它是一个移动的储能载具,没有像发动机一样去做能量的生成,而是把电储进去再通过电机输出来。燃料电池汽车和传统内燃机汽车是一样,储氢罐相当于油箱,燃料电池的意义相当于发动机。所以它的电不是储在燃料电池里面,它是一个发电装置,从储氢瓶输出来,再输到燃料电池里面。我们初中时候学到的化学方程式,那边进氢那边进空气,通过氧和氢的有机化学反应形成水和电,所以排出来是可以喝的水,发出来的是电。燃料电池是纯电汽车的一种驱动形式。讲到储能,车载储能靠储氢瓶,真正可再生能源储氢就是大的固定式储氢容器,这样储氢能力更强,并且可以跨季节大批量进行储存,储能之后可以分散运输。通过管道、液氢等都是相应的运输方式。 媒体:我有两个问题,关于融资方面的,现在有很多氢能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未势能源在这方面怎么规划?另外投资方面,目前有一些动力电池企业在自己上市之后,会在上下游投资,刚刚了解到未势能源收购上燃,其他还有没有什么规划? 张天羽:实际上我们看到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对氢燃料电池行业越来越关注,我们整个氢能板块也从2019年7月份独立起来,以更好面向市场中的产品竞争和市场的资金的资源状态。同时,我们也计划在今年完成融资。 投资方面,实际上今天讲的全产业链布局不是我们什么都要做,我们做的只是其中关键环节,我们认为我们能够掌握的核心技术,从当前掌握技术基础上进行延伸。其他的技术,原材料、碳纤维等等,我们更多采取投资策略,从而更好额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同时也接受上下游有优势的企业对我们进行投资,这也是我们从去年开始策划,预计会在今年落地。 媒体:在技术方面想问一下张总,2013年氢曾经很火的时候,当时氢的成本上面非常高昂,现在我们从制造成本上面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在规模效应方面,规模量应该多大才能够到能赚钱的地步?相比于全国、全球,长城汽车在氢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是什么? 关于商业模式想问一下穆总,将来氢这一块核心商业模式,是像现在电动车这种方式还是去卖车为主,还是会去卖我们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在产业链形成这个生态之后靠生态去赚钱,商业模式怎么考虑? 张天羽:实际上氢能这个产业已经火了好几次。以前火的过程当中是有政策因素的,有点像碳中和、碳达峰概念提出一样。九几年就有很多国家提出这个问题,有几波起伏,燃料电池也是一样。奥巴马时期北美特别热,好多企业在做这个,美国有很好的政策,做了燃料电池投入,可以把这部分税免掉,当时北美有上百家企业在做。 国内实际上在08年之前,因为我们收购的上燃动力公司,就运营了奥运会、世博会的燃料电池汽车,那段时间比较火。后续推广上,因为国家政策导向,燃料电池相对的慢慢变成与各个研究院和学校进行的前沿技术研发,没有发力市场化,这是过去历史。但这两年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氢能又火起来了,我想还会持续火下去。比如在这两年内,国内已经有1000多家新的燃料电池相关公司进行了注册。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真正把规划和投资拿出来,尤其大型企业,这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 看国外的时候,欧洲甚至将氢能定为它复兴战略的主要政策,想通过氢能来颠覆美元、石油体系。未来的热度是会持续往下走的。制造成本这一块方面,之前我们也有过相应分析,现在并不是材料成本稀缺,而是生产量级太小。全球只有几万辆的状态,国内更少,所以成本居高不下。我们做过相应测算,如果零部件能达到50万台量级,燃料电池相应成本和传统内燃机是相差不大的。这有技术的进步,也有量级提升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您提到长城技术领先的地方和优势。实际上今天我们已经展示了几个,首先在燃料电池发动机领域我们是全球前五,甚至在第三、第四这样的状态,真正将高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集成在乘用车上,并且支持全工况应用,从控制策略到零部件执行和开发都承受了很大挑战。只技术开发我们就用了四年时间,今年真正搭载到量产的车上。所以,在燃料电池方面,首先是在功率密度上,为了实现发动机发电功率和密度,里面涉及到多个核心零部件,在国内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在国际上也是绝对领先。包括今天陈总介绍的引射器,目前国内没有第二家做,在国际上相对来说是有成熟的经验,像乘用车的应用条件更严苛,这样的零部件在国际上很少,所以说我们是国际领先。 第二是空压机,我们的空压机工作每分钟可以达到12万5千转速,还要求无油,即使在有些航空领域也达不到这个状态,但我们完成了这个突破。这种空压机我们在国外之前买过,一个单价20万,甚至我们也寻求国外一些技术的合作开发,后来发现我们自己开发的比合作方的还要好,达到了国际领先。 燃料电池堆我们双轨进行,既有金属板的也有石墨板的,金属板更倾向于乘用车、复杂路况。石墨板更多针对商用车,长寿命,也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无论寿命、性能、发动功率上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储氢这一块,高压阀门虽然是很小的部件,但现在市场上买1万5到2万之间,并且国外垄断。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开发出来的,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另外高压阀门是安全性的,经历了很严苛安全测试,已经在整车上应用。 减压阀,加上IV型储氢瓶,真正搭载在整车上的,在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几家。真正搭载整车上完成成熟应用的我们是其中一家。刚才这几项目技术我们已经完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穆峰:关于商业模式,我们并不是自己做零部件自己用,或者我们做车只卖零部件。长城汽车是非常开放的企业,我们需要贡献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氢能的所有零部件都是对全社会开放的。第二,关于盈利点,无论做零部件还是做系统,相当于有一定的盈利,一个制造企业做经营很正常。对于车而言,我们预想的2025年以后量产车的盈利模式,绝对不是简单的做车然后加利润卖给消费者挣点中间价这种模式。 大家作为资深媒体,未来一定追求智能的体验、智能的空间。什么车或者什么动力能够支撑这个形式? 比如哨兵模式,根据我们测算,HEV车型使用最多支撑27分钟,很多车型不会超过45分钟。50公里续航的PHEV,也就4小时到5小时,根本支撑不了这种智能的延伸,真能支撑的是BEV和FCEV。 刚才讲到车的重量和电池重量之间关系,我们未来判断是中型和中型车以下,应该是BEV的世界。而中型车及中型车以上应该是燃料电池的世界。总体运营模式都是软件模式。 媒体:2025年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穆峰:氢能市场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氢能市场,氢能市场做到前三相当于涵盖了整个氢社会,但就我们自主品牌而言,针对于中型以上的商用车和乘用车,长城汽车应该是一个氢能领域一个开拓着。 媒体:未势接下来在于示范运营方面,有什么样的一个规划,特别是我们都知道在马上冬奥会了。 张天羽:在去年9月份财政部发布一个通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申报通知》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国内有20几个城市群申报了燃料电池产业的示范项目。我们参与了其中9个示范群申报,最终可能批准的是5个,我们核心的聚焦点在于京津冀、长三角和河南、河北这四个城市群。我们有信心协助这些城市群申报成功,在这些城市群基础下,我们搭建了相应的应用设施。比如雄安新区建设的砂石物料运输,这个线路一年要运2000多万吨的砂石物料。我们会在今年7月1日,首期推出100台燃料电池重卡,来支持砂石物料运输,后续会推出更多。 第二是支持北京新发地农批物流,疫情以后河北省到北京之间的运输,这种跨省冷链运输场景。还有其他船舶、油轮我们都在探索和建设规模中。总的数量目前我们达到了几千台,未来还会更多,这是当前的状态。 穆峰:上周五我们刚拿到在张家口冬奥会上的订单。应张家口政府要求,我们氢燃料电池车会在张家口冬奥会做交通运输。 媒体:请问张总,咱们氢能源技术的基础团队是怎么一个状态? 张天羽:我们团队确实世界级的,介绍一下历史,抛开现在融合进来的上燃动力,我们最早是在2016年,在长城集团内部成立的一个神秘团队。当时集团不知道我们干什么,团队带头人是之前宝马集团的氢能事业负责人,他在宝马带了一些专家过来,然后我们在这做了燃料电池核心平台和零部件的开发,在那之后我们不断汲取到世界上最优秀的专家。 今天发布会讲话的叫Peter,他是当前全球最好的电堆开发专家之一,之前在巴拉德工作,已经有了20多年开发经验。他之前所在的巴拉德是世界上最早做燃料电池的企业之一,他在巴拉德就是做电堆开发总监。我们储氢瓶专家,之前做过搭载在量产乘用车上的储氢瓶开发。包括还有在奥地利的专家做相应的阀门量产开发。 国内专家也不少,今天演讲的陈雪松,他是国内最资深做燃料电池专家之一,在海外做了20多年燃料电池开发。除了这些我们还有来自丰田的,还有来自现代的,都是具备很好的丰富经验专家。 同时,我们国内的团队成长速度也很快,有很多技术是基于国内人员的贡献,我们的测试中心、氢能研发中心的硬件设施,就是基于我们的团队不断摸索和探索出来的,包括膜加湿器,现在国内都是管式加湿器。目前整个团队有430余个研发人员,今年力争人员能够翻番。 媒体:目前国内车企都在布局燃料电池产业链,双极板、膜电极等,长城汽车已经布局比较全了,请问长城布局氢气制储运,这个产业链布局会不会太宽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