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更多
杏鑫测速注册_经济实用仍是置换市场主旋律 2021汽车置换流向研究报告
杏鑫代理_抓住存量市场新机遇 华南区域置换用户流向报告
杏鑫注册_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销量数据在京发布
7月30日,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新能源汽车委员会在京联合举办了“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销量数据发布会”。内容包括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分区域终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重点城市终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全国To C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重点城市To C端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全国及重点城市运营销量数据、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前十名厂商、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前十名厂商等八部分。这是继5月14日第一场发布会后,双方举办的第二场发布会。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理事长陈伟农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全国工商联经销商商会新能源汽车委员会领导出席会议。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务林博士代表合作双方发布了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数据,对纯电动乘用车相关终端数据进行了重点解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两个行业机构进行了回答。 2021年二季度,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6.6万辆,占当季乘用车总销量的11.24%,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增长13.41万辆和3.28%;其中纯电动车销量达到46.3万辆,占当季乘用车总销量的9.19%,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增长10.33万辆和2.56%。今年第二季度纯电动汽车的占比高于第一季度,6月的占比突破10%,而二季度全国乘用车终端销量比一季度下降近40万辆,可以看出我国燃油车市场出现一定的萎缩,纯电动汽车成为汽车市场的增量。两个行业机构预计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40万台。 2021年二季度,纯电动乘用车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市场的终端销量,呈现出一条从高到底的曲线。最高的华东地区上半年销量达到34.3万辆,东北地区虽然因天气因素影响纯电动汽车使用但相比第一季度仍有增加。我国纯电动汽车在区域的消费数量及占比变化,对我国纯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1年二季度,全国13个重点城市纯电动汽车销量及占比数据表明,大多数城市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和占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重均比一季度提高,销量最高的上海达到34040辆,占比6.01%,最低的青岛也达到5219辆,占比0.92%。当然,观察市场不能只看一线城市、限购城市。如果把限购城市和非限购城市分开来看,会有很大的不同。从6月数据看,非限购城市占比已经超过六成。由此可以判断,非限购城市及乡村镇将是新能源汽车增量的重点地区。 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车全国To C端销量数据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新能源乘用车和纯电动汽车TO C端的销量比一季度增加,但占比分别下降3.54%和4.97%。与之相对应的,是13个重点城市营运车辆的销售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上海为3430辆,比一季度的1926辆增长1504辆,青岛为1786辆,比一季度的465辆增长1321辆。代表车型主要为广汽埃安的Aion s、荣威Ei5、比亚迪秦等,这些车型属于传统车企生产,传统车企在降低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能够满足运营车辆的属性。这说明新能源汽车销售进入的市场竞争阶段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出行公司的上牌量在第二季度开始恢复。 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车终端销售前十名厂商为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亚迪、长城、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蔚来、理想、长安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与一季度相比,上汽乘用车入围并跻身前五,小鹏汽车紧随其后(位列11名);二季度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汽车终端销售前十名厂商为比亚迪、长城、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蔚来、理想、长安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小鹏、北汽新能源。与一季度相比,上汽乘用车入围跻身前三,部分自主品牌未进前十。从今年上半年每月厂商排名看,厂商和位次均有较大变化,说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进一步分析看到以五菱、欧拉、奇瑞新能源、特斯拉、蔚来等终端销量具备哑铃型市场结构的特征,体现出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经济和高端车型更加受到市场的追捧。另外数据结果表明传统与新势力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不同车企对自己的车型目标市场的清晰定位在竞争中将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上半年的数据,王务林博士认为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基本进入市场竞争阶段,随着我国政府对“双碳战略”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纯电动汽车在市场中的占比将呈总体加速上升趋势,市场结构未来会有深度调整,随之带来的相关产业机会点颇多,关键产业链的企业未来会有更大收益。
杏鑫官网_中消会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发布
2021年7月30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以下简称“中消会”)以线下和线上直播的形式在北京成功举办“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分享会”。来自行业组织、汽车企业、科研机构及新闻媒体等参会代表共同见证了车内气味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发布,分享会吸引来自线上和线下共计4000余人参会,获得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随着消费者对于健康环保需求的日益增长,车内健康已逐步涵盖空气质量(包括车内异味和VOCs物质散发)、颗粒物过滤、噪声、禁限用物质、电磁辐射、微生物、防过敏等领域,其中车内异味是消费者对于车型健康环保品质的第一印象,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季节因素、供货周期、仓储条件等问题,部分企业量产车型气味性能差于研发或管控目标,长此以往将降低消费者信任度,影响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在技术层面,由于车内气味问题的复杂性,汽车企业在气味管控方面仍存在技术难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致辞 为深入分析行业车型气味性能现状,提供气味改善技术支持,降低消费者健康疑虑,2020年初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指导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等行业机构、并联合天津医科大学等医学机构以及汽车相关企业成立了项目组,启动了《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本次发布的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是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车型进行深入的气味调研分析、气味物质解析和气味综合分析。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冬昶致辞 市场调研部分,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平台的调研结果显示,截止2021年6月底,我国车内异味累计投诉量高达27728宗;在汽车品牌投诉方面,自主、合资和进口品牌均有涉及;在投诉车主信息方面,男性车主占据九成以上,说明男性车主对于车内异味问题更为重视;从投诉车主所在地区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占据了全国3成以上的投诉量,说明上述地区的人群对于车内异味的敏感度较高。 数据分析部分,2021年上半年完成10款车型的气味数据采集工作,并针对近两年的采集车型开展了整体车型气味结果分析和典型车型性能解析分析。 整体车型气味结果分析方面,锁定的高风险气味物质主要是芳香烃类、醛类、酯类、醇类等物质;常温检测下,有32%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5个;高温检测下,有36%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14个。常温检测下,有64%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3.4级;高温检测下,则有48%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3.8级。在两种检测条件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气味类型是皮革味、发泡味、溶剂味和刺激味,个别车型出现了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气味类型。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减少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降低气味客观强度、改善气味类型等方面,部分车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外聘专家刘雪峰分享研究成果 典型车型性能分析方面,综合考虑车型销量和异味投诉量,兼顾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和中高端车型的高关注度,选取了10款车型进行深入的性能解析,给行业企业车内气味管控过程中,提供部分思路与方法借鉴。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车内异味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汽车企业应当持续关注;行业VOCs八项物质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汽车企业应继续加大车内空气质量管控力度,保证产品合规;行业车内气味性能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个别车型表现为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类型,容易引起异味投诉,应重点管控。 下一步,中消会携手中汽数据等行业组织、医学机构以及汽车相关企业持续深入开展车内空气质量技术研究工作,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帮助汽车企业提升车内气味管控技术,增强我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汽车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杏鑫代理_比亚迪王传福 公共领域应坚持纯电动为主
以“把握形势 聚焦转型 引领创新”为主题的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于1月10-12日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在11日下午举办的高层论坛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再次相聚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对比亚迪的关心支持!百人会自6年前诞生以来,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模越做越大,认可度越来越高,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盛会和行业风向标。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的变局时代,汽车工业也正在经历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革。发展到今天,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09年年初“十城千辆”起航,到2014年7月“30条指导意见”全面破冰,之后实现连续四年半的高速增长。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积累了一定先发优势,产销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在民用大众消费领域首次引领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十年前,电动化从公共交通领域切入,到去年我国纯电动公交车的采购比例已超过90%,公交、出租、网约车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其中比亚迪纯电动客车销量突破5.5万台,运营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个城市,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五年前,城市卡车和专用车开始电动化,环卫、工程车辆的电动化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比亚迪已累计投放超过6000台纯电动重卡。这些年,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加速普及,带动了城市充电网络建设和完善,给私家车主做了一个心理上的“备胎”,进一步促进了私人用车消费市场。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提出到2025年汽车电动化占比25%、到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的目标,坚定了行业信心和预期。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国家大力推动、企业苦练内功、行业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驶入“深水区”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激流险滩,遇到一些波澜浪花,出现了一些深度调整,导致全年整体产销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这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前的方向。特别近期国际局势不稳定,汽车电动化对于降低石油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调整期,虽然短期内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行业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增长的内外部动力依然是存在的。当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具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市场空间足够大、体制优势突出、产业链完整且基础较好、积累了丰富运营管理经验、未来的政策和市场驱动明显、以及技术创新带来成本持续降低等。 从数据分析,行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显著。先看行业数据,有两个时间点出现了翘尾效应,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了22.5万台和15.2万台,环比大幅增长。如果市场不被提前透支,月销量曲线能更平缓些,去年整体销量其实还是有增长机会。再看比亚迪数据,公司在2019年插电混动乘用车和纯电动客车有一些下滑,但市场还是有积极的方面。比如,比亚迪纯电动乘用车销售了15万台,同比增长40%;纯电动重卡销售超过3000台,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新能源私家车在无限购城市的份额,从2018年的37%提升到了2019年的47%。从各行业发展历程来看,越是在出现调整的时候,就越是技术创新的时候、越是企业变革的时候、越是苦练内功的时候。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压力、有挑战,但当下和未来更充满机遇。比亚迪将坚定电动化战略不动摇,不仅积极拥抱变革,而且主动寻求变革,不断适应新环境、抢占新机遇。 当然,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严峻形势。 2019年下半年出现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滑,具有多重因素叠加到一起的偶然性,但也是经济周期性调整和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必然。新能源汽车行业遇到的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复杂,新能源车很多是作为家庭第二部车,在经济不好时可买可不买,这种消费信心不足对市场打击很大;二是这些年国家优惠政策极大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但去年的政策退出,而利好政策又较少,出现了驱动力不足;三是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暴露一些安全问题,去年上半年密集出现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短期内对消费信心打击很大;四是国五、国六排放切换,大量国五车清库存,短期内造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比较优势减弱;五是早些年电池技术迭代较快,车辆续航和体验不断提升,客观上造成了新能源二手车残值较低,加上检测评估标准和流通体系不够完善,对新车消费造成了一些影响。以上这些困难,既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还有行业自身的问题,我们要客观看待、仔细分析、妥善解决。 面对当前形势,除强化市场驱动和政策驱动外,行业、特别是企业的内在驱动也非常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市场主体,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信念,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开放创新、公司治理和效能提升的内部动力。针对行业发展,我再谈几点具体展望: 第一,加强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牢牢守住安全这条底线。去年5到7月,短短3个月发生了79起新能源车着火事故,品牌分布范围很广,但任何一个品牌的安全事故,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锂电池发展过程中,像手机电池、电脑电池也经历过这一阶段,之后随着行业安全标准制定,这种状态得到了缓解,品质得到了控制。 相反,商用车的环境不一样。我国公交大巴有一套标准,非常行之有效。如果没有这套标准,公交电动化渗透到90%的时候,安全问题应该会频发。但实际上,公交方面的安全事故恰恰是可控的,着火事故非常少,产品也没有多少质疑,各方都是认可的、满意的。公交大巴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热稳定性非常好,安全性也高。我们建议乘用车参照商用车,建立一套更高的安全标准。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涉及安全的动力电池,需要做得更谨慎一些。 从安全角度来看,铁电池也是乘用车领域较好的电池。近年来,比亚迪开发了一个“刀片电池”——铁电池产品,将于今年3月在重庆工厂首次量产。重庆工厂是一座现代化动力电池工厂,新推出的刀片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相比传统铁电池提升了50%,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整车寿命可达百万公里以上。“刀片电池”搭载的第一款车型将是比亚迪“汉”,这款车将于今年6月上市,续航600公里。 第二,公共领域坚持纯电动为主,私家车领域要纯电和插电混动双管齐下。插电混动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路线,变革相对温和,对各方变动和冲击最小,预计未来几年会在迈向“2025年25%”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插电混动车实现了“短途用电、长途用油”,主要在小区和单位充电,通过这些年发展,使用环境已无限接近燃油车,使用体验已无限接近纯电动车。用插电混动车代替传统车,相比用纯电动车代替传统车,难度要小很多,会更容易一些。坚定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路线不动摇,有助于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实现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平稳过渡。 第三,巩固现有领先优势,保持新能源汽车政策连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我国有全球最科学、最完备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和汽车工业变革范本。近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全球各汽车强国积极转型、发力电动化的决心,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能源和环境压力、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出台了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车大国”迈向“电动车强国”的关键期,特别是未来3到5年极其关键,电动车能否具备和燃油车的全面竞争优势,国家稳定且持续的优惠政策至关重要。 2020年,站在第二个“十年”发展新起点,在市场、政策和企业共同推动下,相信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重新驶入高增长的快车道。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河奔腾不息,我们不畏风雨、不畏险阻、坚定前行!
杏鑫测速_国创氢能创新产业联盟成立 氢能持续发展
2020年1月12日上午,由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同主办的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论坛(2020),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顺利召开。10余位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嘉宾分享了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精彩内容。 论坛同期,还举行了“国创氢能产业创新联盟成立暨氢能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国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等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氢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国创氢能联盟。 根据协议,各方将在《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政策引导下,在氢能这一战略性领域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围绕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和产业集聚发展、创新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服务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氢能产业链联合技术攻关,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构筑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国创氢能产业创新联盟将集中攻关氢能产业“卡脖子”技术难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育成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在联合攻关的同时,将引导氢能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趋于集中,功能上趋向集聚,定位上互补发展,集中突破产业薄弱环节,打造涵盖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和整车生产全链条产业。此外,还将着力打造氢能应用示范,引领氢能行业标准制定,提高行业测试检测能力,积极开展氢能领域相关标准制定,完善行业检验检测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氢能产业创新格局。同时,各方将共同推动氢能人才战略体系的建设,培育跨行业复合型人才,通过联合培训、组织调研,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构建多种信息交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组建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张家口市发改委将作为主管单位,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国创氢能联盟也将参与到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以促进政产学研多主体参与,推进协同创新。 据了解,张家口市希望通过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力争从技术支持、基地打造到氢能生产、储运、加注、应用等方面多头并进。未来将率先在望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布局氢能装备制造,在空港经济开发区布局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在南山园区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基地,打造全市氢能产业生态。可以预见,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加之2020跟北京携办冬奥这一历史机遇,张家口市的氢能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高度。
杏鑫官网_2020海口新能源暨智能网联车展圆满落幕
1月13日下午,在国内外汽车品牌倾情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20(第二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 本届车展以“汽车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发展,总展览面积约5万平方米,展览时长共计4天。高规格的展会全面展示了世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先进的技术水平,为国内外汽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提供了观察行业发展趋势、开拓市场机遇的关键平台,也为参展观众搭建了感受未来出行方式的重要桥梁。 在此基础上,本届车展还呈现出四大精彩亮点,让我们一起回顾如下。 亮点一:高规格、高标准,影响力持续增强 2020(第二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海口市人民政府特别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携手主办,海口市商务局与北京中贸国汽经贸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开幕当天,来自主承办及相关单位的领导——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陈建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总裁贺彩龙等亲临现场巡视参观。 展会过程中,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副省长沈丹阳,海口市人民政府市长丁晖等海南省政府、海口市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的领导也莅临车展及论坛现场参观调研。一行人来到各家车企展台,详细了解了主推车型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充电技术等情况,还兴趣盎然地试乘了几款热门新车。 作为2020年开年汽车行业的首桩盛事,2020(第二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的高规模、高规格受到了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及国内外车企的高度重视。各重磅嘉宾深度参与的同时,也彰显了2020(第二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在行业中的重要影响力。 亮点二:产品新、品牌全,规模再创新高 作为国内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品牌最全、规模最大的专业展会,本届车展基本涵盖了国内外所有主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汽车行业相关产业链也有代表参加。 其中,既有北汽、长安、上汽(荣威、名爵、大通、宝骏)、一汽奔腾、广汽、几何、领克、欧拉、比亚迪、江淮、奇瑞、东风风光、欧尚、东风启辰等自主汽车品牌;又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一汽-大众奥迪、大众汽车品牌(携大众进口汽车、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大众捷达、长安福特、林肯、通用、广菲克、沃尔沃、Polestar、捷豹路虎、东风标致、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雷克萨斯、广汽讴歌、东风英菲尼迪、广汽三菱、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江铃等国际品牌;更有特斯拉、蔚来、威马、小鹏、爱驰、合众、天际、理想、赛力斯、零跑等新造车公司惊艳亮相。 除此以外,博世、华为、地平线、大唐电信、未来黑科技、速腾聚创,移远通信、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零部件及智能产品展商也带来了更多炫酷的产品和概念。 2020海口国际超级豪华车展同期进行,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路特斯、阿尔法·罗密欧等超豪华品牌云集海口,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豪车盛宴——在超近距离欣赏潮流车型及尖端技术成果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超豪华品牌的悠久历史及丰富文化内涵。 据统计,本届车展共计展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车型近260台,其中新能源车147台。另外,欧尚X7EV还在此进行了全球首发,一汽奔腾NAT及C105两款概念车也在展台与大家会面。 亮点三:多形式、勤互动,同期活动精彩纷呈 除了在展馆内静态展示车辆外,此番组委会还开拓了全新互动体验模式,在会展中心场馆外南广场设置了试乘体验区。共计12家车企、21款车型参与其中,纯电、混动以及智能网联车型均有覆盖。 现场工作人员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为参展观众普及新能源与智能化知识,观众还可通过亲身试乘试驾的方式直观感受车辆在不同路况中的综合性能,近距离感受全新出行方式。 为了给业界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展会期间举办了多场主题各异的峰会、沙龙、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及颁奖活动,其中包括2020(第五届)中国汽车互联网+创新大典新流量风口大会、重构·破冰——中国汽车人南海峰会暨2020(第二届)中国汽车金椰奖颁奖典礼、网上车市第二届汽车技术品牌(中国)高峰论坛暨海口新能源及智能网联研讨会、凤凰汽车和鸣实验室·相对论,向左走,向右走?——2020年新能源前瞻沙龙、严选EV 睿享生活 2020网易汽车严选EV内容品牌发布、2020中国汽车与未来出行峰会暨搜狐2019-2020汽车与出行年度大选、易车拜托了电车——纯电纵贯京琼6000里海口新能源车展集结!、电动邦OUR TIME——2019新能源年度车盛典、你好 新十年!知乎汽车问答大会、新知-新浪E站新能源峰会、寰球汽车智能·前沿·变革——汽车出行创新论坛、2020一点资讯年度汽车盛典暨第四届逐路奖颁奖典礼、汽车观察2020中国环境友好汽车颁奖盛典等。
杏鑫代理_销量超73万 比亚迪新能源做到了这些事
纵观2019年汽车行业的变迁,用“低迷”来形容并不夸张。整体经济环境的严峻态势加剧了汽车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此同时,年终盘点产销量又是各家企业绕不开的一道“考题”,即将揭晓的答案对各家企业来说,既是对上一年整体表现的复盘,又是2020年新篇章的开端。 带着足够的实力与底气走入2020年,在大环境下只有少数品牌能够做到,比如自主品牌比亚迪。近期比亚迪公布其总产销量超73万,进入全国第一的第6个年头,那么比亚迪究竟在2019年做了什么,才能够独占鳌头? 经济环境的改变 令竞争格局更加激烈 提到比亚迪的成功,新能源汽车绝对是2019年的破局关键,比亚迪围绕这一领域不仅实现了品牌自强向上,更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度提升到全球前列,甚至引国际大牌“竟折腰”。面对经济压力持续加剧,车市整体下行,新能源汽车取消地方政府补贴从2019年6月27日开始实施,三重改变令新能源汽车的向好态势变得扑朔迷离。业内人士纷纷对新能源汽车持谨慎态度,预期同比下降8%。 另一方面,合资品牌陆续投放新能源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如宝马X1新能源、奔驰EQC、奥迪e-tron等高端豪华车型让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和调性迅速上升。同时,国内一众造车新势力的量产化已初见端倪,小鹏G3、威马EX5、蔚来ES6等无不是前沿科技的产物,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备选车型瞬间变得丰富起来。对老牌新能源自主企业来说,守住市场份额已非易事,扩张基本盘如果没有拔尖的技术优势绝无可能。 比亚迪新能源市场地位坚如磐石 份额超群 据官方公布数据来看,比亚迪新能源销量达219353辆,EV车型同比增长了42.5%,产销量累计突破了73万辆,市场份额超22%,高于冠亚军的总和,成功拿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六连冠地位,是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73万的汽车品牌。 从分析来看,“王朝家族”阵营扩大和e系列持续投放新车,全系销售累计451246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219353辆。在细分市场中,比亚迪旗下的DM车型销售72168辆;EV车型销售147185辆。此外,秦系列家族取得了62189辆的全年销量,上市至今已销售23万余辆;元系列家族销售61900辆,元EV车型同比增长73.4%。 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比亚迪紧随新能源市场步伐,判断市场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双轮驱动,谋求二至四线城市新增长点。基于对市场风向的准确预期,比亚迪推出e系列产品,从而降低了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成本,使经济型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诉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此外,e系列产品更加注重品质和性价比的特质,又与王朝系列产品注重技术品质进行区隔,进而形成两种性格鲜明的产品矩阵。双轮驱动战略令比亚迪整体份额超过了亚军和季军总和,市场地位遥遥领先。 出色的销量源于技术自信 比亚迪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同时掌握整车和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充电设施等核心技术的企业,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并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众所周知,比亚迪以制造电池起家,带着对技术为王理念的不断探索,令这家企业从电池到新能源汽车,尤其在电动车领域中,其技术研发能力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一车一轨三电”是比亚迪最核心的技术矩阵,其中囊括乘用车、商务车、轨道交通,以及引以为傲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 e平台既是比亚迪当前最具说服力的技术结晶之一,该平台成功缔造多项电动车技术标杆,通过一体化控制和高度集成技术,实现了轻量化车身、优化整车布局以及提升能耗功效和可靠性的目标,并且极大改善了驾乘者的体验感受。可以说,e平台令比亚迪的电动车产品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在性能、品质和成本等多个方面拥有了绝对优势。 具体来说,比亚迪e平台通过“33111”高度集成化设计成功实现了极限压缩空间,更易开发标准化模块,形成高度标准化电动车制造流程。“33111”包括驱动电机三合一、高/低压控制器三合一、搭载一块动力电池包和一块智能网联中控屏幕。一言以蔽之,就是把相关部件整合为一个整体,让各零部件空间占比最小化,带来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最大的乘坐空间和更高的车辆性能。 e平台能够适配多个级别和不同续航里程的产品,令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之余,还能让用户体验到始终如一的性能和品控,令产品矩阵具有明显的差异化。 除e平台之外,比亚迪DM3.0技术使混动车型具备了与大排量燃油车抗衡的实力,动力领先的同时油耗更低,是首个具备在非限购地区叫板燃油车的插混技术,将助力比亚迪新能源产品扩大销售市场,摆脱对政策的依赖。 从DM1.0到3.0技术,比亚迪的双模混动技术已累计11年研发经验,可谓是插电混动领域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是最成熟的技术之一。比亚迪唐凭借“542”技术闯出了一番名堂,强劲性能与唐这款产品紧密捆绑形成IP效应, 这是DM2.0时代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来到3.0时代,比亚迪以用户体验为根本诉求,驱动着技术的不断提升。DM3.0技术采用3种组合架构,前驱(P0+P3)、双擎四驱(P0+P4)、三擎四驱(P0+P3+P4)成为行业中第一个具备三种架构的插电混动技术。其优势在于:减少馈电状况;提升HEV和EV模式切换时的平顺性;改善NVH;提高充电效率;如今,DM3.0技术为比亚迪奠定了DM双模技术装机量全球第一、使用占比率第一、技术成熟第一这三大优势。 毫无疑问比亚迪在宏观层面已取得多项世界级成就,但从微观从面来看也许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其实正相反,比亚迪在2018年12月正式公布了IGBT4.0技术,车规级IGBT产业在国内实现重大突破。IGBT全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主要用于变频器底边和其他逆变电。对电动汽车来说是决定行动的大脑,它直接控制着驱动系统的直流电和交流电的转换,并对交流电机进行变频控制,扭矩和输出功率的表现全部依赖IGBT。 对比亚迪而言,IGBT 4.0实现了比亚迪的IGBT从“有”到“优”的质变,令比亚迪拥有完整新能源技术的同时实现了性能、能耗、成本等方面全面超越,新能源引领者的地位更加巩固。基于强大的研发能力,比亚迪拿到了新能源车领域首个中国专利金奖。此前,国内IGBT技术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如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如今,比亚迪IGBT 4.0已经在诸多关键指标上赶超了市场主流产品,具体表现在电流输出提供15%,综合能耗损失降低20%,温度循环寿命高于其他产品10倍以上,打破了该领域被外国公司所把持的局面。 对“技术驱动”的渴求不仅催动着比亚迪在汽车性能上不断寻求突破,在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领域同样颇有建树。IT基因根植于比亚迪汽车的DNA之中,比亚迪经过不断耕耘,目前已研发出DiLink 2.0系统来引领智能汽车的新风尚,作为当前最开放的车机系统,拥有400万+APP应用、远程OTA、智能云服务。同时,比亚迪还拥有同级领先的L2 Plus 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可以实现自动跟车、方向修正、交通标志识别等近 20 项功能,更拥有同级独有的云服务APP智能遥控驾驶、全息透明全景影像“黑科技”。 用户相信产品 源于品质自信 中国汽车品牌崛起之初,向海外品牌学习汽车制造经验是个绕不开的“捷径”。只是,一味去学习经验并不能提升自身,只有不断尝试突破自身边界的品牌才能真正崛起。比亚迪之所以矗立在中国品牌的头部位置,正是源于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对中国消费者的负责精神。 靠着这份自信与从容,比亚迪在2016年成功邀请前奥迪总设计师——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随着旗下车型越来越多,比亚迪开始愈加重视汽车制造和人性化设计方面的提升问题,如何让比亚迪的自信转变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门面,首先就是回到设计汽车这个原点上来。与艾格牵手,让比亚迪再一次找到了表达中国元素的契机。只不过,这次我们看到了中国元素里多了一份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子。 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们看到前奔驰S级的底盘调校专家汉斯、前法拉利设计师洛佩兹、前奔驰设计师帕加内蒂、前雷诺-日产联盟NVH技术总监张强博士等大师纷纷加入比亚迪团队,从而建立起了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实现了造型、内外饰、底盘、NVH等方面的全方位升级,补足了中国汽车工业传统的短板,从根本上提升比亚迪汽车的品质和竞争力。 国际团队的建立,对比亚迪和中国汽车工业均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全球市场,中国汽车拥有了充分的实力去接受全球化标准测试的考验。为了让高品质得以长久延续下去,比亚迪与包括大陆、联合电子、博世、法雷奥、博格华纳在内的多家全球顶级汽车配套厂商合作,汇聚全球造车智慧。与此同时,比亚迪又在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智慧工厂,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大量引入国际设备,采用国际高标准,工艺上寻求精益求精,集“柔性化、智能化、共享化、信息化”于一体,确保所有产品的一致性,同时又提高了装配质量和效率,来打造世界级品质的中国汽车回馈本土用户。 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也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感知到比亚迪的自信,比亚迪随即又引入了符合欧美标准碰撞的实验室,这里包括了整车碰撞实验室、模拟碰撞实验室和行人保护实验室,所有的设备和装置都符合欧美标准,助力比亚迪从项目启动、造型设计、产品开发、到批量生产等全过程保证车辆安全性能,打造超越C-NCAP要求的汽车。 时间回到2018年,当时的C-NCAP测试标准相比2015版有了更加细化的要求,除了对测试要求进行提升之余,还针对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方面增加了相关的测试项目,而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设置的碰撞安全法规也是2018版的显著变化之一。 比亚迪全新一代唐顺利通过全部测试之后取得五星成绩,成功背后是比亚迪新能源属于自己的碰撞安全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体系高于C-NACP、C-IASI和国家相关标准,测试项目数量远高于C-NACP,独有侧面柱碰撞、行人头部保护和行人腿部保护等更加详细的测试项目,正是高于行业标准的测试体系为比亚迪带来了品质自信和用户的信赖感。 反哺国际品牌彰显民族自信 艾格为比亚迪带来了Dragon Face2.0这样的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元素想象力的家族设计语言,比亚迪为世界献上了一系列被全球惊叹的先进技术。比亚迪在设计、造车理念等方面融入中国元素,充分照顾中国人的审美。Dragon Face2.0家族化设计语言、王朝车型以历史朝代命名、按键上采用的汉字标识,无不体现了比亚迪对于中国中华文化的自信。 凭借先进的技术,比亚迪开始向戴姆勒、丰田等跨国巨头输出新能源核心部件和技术,建立了对等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中国品牌以市场换技术的被动局面,在国际化竞争中占得先机。在公开资料中,近2019年前6个月内,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6万项,其中超过1.7万项已被授权专利。前不久(2019年11月7日),国际品牌丰田汽车向比亚迪伸出了合作之手,就比亚迪与丰田成立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公司签订了合资协议。 众所周知,丰田汽车是世界级的混动汽车引领者,向比亚迪抛出橄榄枝充分显示了对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的充分认可。预示着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化分工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正在参与建立新能源产业分工的新秩序,推动新能源车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同时也为汽车工业百年历史又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望2020 比亚迪又将延续辉煌 在2020年,比亚迪将陆续投放多款全新重磅车型,比亚迪汉最快将于今年6月上市。届时,这款轴距近3米,风阻系数0.233Cd,续航600KM,0-100km/h加速时间2.9S的中级轿车将开启比亚迪新的纪元。此外,全新SUV产品也将紧随其后,为消费者奉上更为惊艳的感官体验。 与此同时,比亚迪将稳步前行,寻求技术输出形成新的增长点,并不断提升技术优势以应对补贴退坡带来的潜在风险,新的电池和动力技术将进一步助力产品性能飞跃,降低制造成本以求在非限购地区的市场份额得到更大幅度扩展。比亚迪力求旗下新能源产品摆脱对补贴政策的以来,形成自我驱动的竞争力,让绿色出行进一步普及,实现持续引领。
杏鑫测速_王传福出席汽车百人会 坚守安全底线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度转型期,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1月11日,以“把握形势 聚焦转型 引领创新”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0)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召开。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代表,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应邀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王传福在现场演讲中表示,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车大国”迈向“电动车强国”的关键期,特别是未来3到5年极其关键。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暴露了一些安全问题。对此,王传福提出“要加强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涉及安全的动力电池,需要做得更谨慎一些。” 加强电动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坚守安全底线 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 2019年5~7月,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 回顾锂电池的发展历程,手机电池、电脑电池也经历过这一阶段,之后随着行业安全标准制定,电池安全问题得到了缓解,品质得到了控制。 在我国,商用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标准。如果没有这套标准,公交电动化渗透到90%的时候,安全问题应该会频发。但实际上,公交方面的安全事故可控性很高,着火事故非常少,产品很少受到质疑。公交大巴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热稳定性非常好,安全性也高。 “我们建议乘用车参照商用车,建立一套更高的安全标准。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涉及安全的动力电池,需要做得更谨慎一些。”王传福表示,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共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一直把安全放在极度重要的位置。 王传福提到,比亚迪开发的“刀片电池”是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将于今年首次量产。“刀片电池”在体积比能量密度上比传统铁电池提升了50%,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整车寿命可达百万公里以上。 据介绍,比亚迪“汉”将是全球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车型,该车型有望于今年6月上市。 比亚迪“汉” 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中主动寻求变革 历经10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了一定先发优势,产销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和消费国。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国家大力推动、企业苦练内功、行业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 十年前,电动化从公共交通领域切入,到去年我国纯电动公交车的采购比例已超过90%,公交、出租、网约车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其中比亚迪纯电动客车销量突破5.5万台,运营足迹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城市,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五年前,城市卡车和专用车开始电动化,环卫、工程车辆的电动化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比亚迪已累计投放超过6000台纯电动重卡。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足迹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调整期,虽然短期内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行业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王传福认为,越是在出现调整的时候,就越是技术创新的时候、越是企业变革的时候、越是苦练内功的时候。 新形势下,比亚迪更加聚焦转型升级,引领行业创新。 至今,比亚迪已在全球申请专利2.8万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超过1.7万项。从电池、电机、电控到IGBT功率半导体,比亚迪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在汽车百年大变革中,比亚迪推出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开放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首次实现了汽车业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全球开发者和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创造电动汽车多元空间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2018年,比亚迪举办了汽车发展史上的首次全球开发者大会 2019年,比亚迪在欧洲、拉美、南亚等地区斩获了当地最大规模的电动巴士订单。此外,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19年销量22.95万辆,连续6年蝉联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冠。 “2020年,站在第二个‘十年’发展新起点,在市场、政策和企业共同推动下,相信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重新驶入高增长的快车道。”王传福表示。